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何区别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何区别,如果你有疑惑的话不妨去阅读下文了解一下吧。
起源及演唱方式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等欧洲古国,其意大利文是“belcanto”,在中国汉字译为“美妙的歌唱”或“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演唱唱法,在17至18世纪,美声唱法蓬勃发展,欧洲出现了两个辉煌时期:
(一)是出现了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是基督教对宗教音乐统治的直接产物。为了保住男童的“女声”,教会的统治者便对男童进行阉割,使其声带停止发育,从而造就了阉人歌手。阉人歌手声带近似女声,以其娴熟的歌唱技巧,唱出各种高难度花腔技巧,音域之宽广,音色之优美,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一贯审美。18世纪美声唱法广泛流传,但由于做法残酷,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人们崇尚艺术的真实性,阉人歌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到了19世纪达到了完美的阶段,以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和威尔第为代表,其唱法的要求很科学,它有一套完整的声乐系统训练。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科学,声音统一,音色穿透力强,音域宽广,音量控制自如,有科学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在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不同的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音质明亮。
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演唱的种类比较繁多,都有各自的演唱风格,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康塔塔等。美声唱法被认为是人声最大潜力的发挥,声音只是美声唱法歌唱中的一部分,语言美、旋律美、表现风格美、演唱者以独创性表现音乐的自我展示的能力等,都是美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做为举世公认的美声唱法,它首先是意大利的民族唱法,由于它科学的发展、完善和提高才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以后相继产生的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它们都是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科学发声的技术,融洽地容尽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完美地表达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情感。这种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同汉语语言融为一体,同样也会完美和谐。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民歌唱法,各种说唱艺术,各种戏曲唱法,民族新唱法等。民族新唱法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演唱传统基础上,在声音训练上,大胆向美声唱法学习,注意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的运用,同时也注意到真声色彩的发挥,充分发挥人声各腔体的共鸣效果,追求高位置共鸣和正确的呼吸支持咬字清晰,发声圆润通畅,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扩展了音域民族风格强,声音的可塑性强。
艺术处理
艺术处理是一种科学的`演唱技术,通过语言、作品及表现风格来展现。由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语言特点、审美观点、生长环境以及演唱者的专业基础、文化修养、人生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演唱技术的运用和表现风格上,都会存在差异。事实上正是由于语言风格、旋律风格作品、演唱者自我表现能力的不同,才赋予声乐艺术以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力、感染力和潜力。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的技术训练过程,决不是单一的声音塑造,同时包括歌唱语言的学习、运用,作品的理解能力、对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美声对人声给以了科学的分类,男声包括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有男中音,男低音,女声有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这样的分类,给学习和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学习者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声音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声部来进行学习,避免由于声部的不合适而走弯路,甚至唱坏了嗓子。
民族唱法
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学习上前进了一大步。首先,从声乐观念上讲,未经过训练的自然嗓音的甜脆亮,与经过训练达到的甜脆亮不一样。从歌唱语言上讲,用平时自然质朴、有些并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来歌唱,与通过训练达到使用艺术语言的歌唱也并不相同。民族唱法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非常熟悉它,也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但要想学到真正的民族唱法歌唱技能,必须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要停留在原生态的水平去看待它。
歌唱特点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呼吸跟自然呼吸是有区别的,针对呼吸的重要性,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它的气息以“连贯”为宗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求吸气深,横膈膜联合操纵,按歌唱的需要,使气息冲击声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的科学性在于以少量气息获得丰满的共鸣,达到最好的歌唱效果。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同样把呼吸问题作为歌唱的首要问题,民族唱法也重视气息运用对歌唱发声的重要作用,讲究“气沉丹田”。目前我们所推崇的科学的以腹式为主导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呼吸方法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呼吸的运用中,基本原理、方法和作用是相同的,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也是一致的。两种唱法即使有不同也是由于所演唱作品的格式、语言特点、唱腔风格、感情表现和对声音的要求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发声方法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和假声都用,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真假声混合这种声型,在整个声区自下而上混合,声音统一连贯,没有明显的换声点。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用的真声比例较多,但对声带损伤较大,所以美声唱法这种声型具有明亮、流畅的特点,在民族唱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声型演唱的作品范围广泛,除戏曲、曲艺、民歌外,对中国歌剧、近现代创作歌曲中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均适于演唱。因此,它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爱好者所采用,其优点是不受音域限制,更多地吸收美声唱法的长处,又能保持民族风格特点。
正确的发声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声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民族唱法真声偏多。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和假声两个机能存在,才得到宽广的音域。民族唱法在向美声唱法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如何既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规律,又能保持民族语言特点,需要每一个民族声乐爱好者共同探索。
共鸣腔运用
歌唱时需要靠共鸣腔体,每种唱法都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歌唱时的音色好听不好听,关键在于共鸣的使用。很多声乐学习者在学习中能亲身体验,吸气的时候打开喉咙,很自然地我们的共鸣腔体也随之打开,就好像是一条长长的空荡荡的通道。当呼吸产生原动力,声音出现了,同时头部也会有一种振动的感觉,有的人会觉得晕晕的,这就是用到了共鸣。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根据音的高低来分布,某些部分的共鸣多一些,这样发出来的声音色彩就很优美。美声唱法唱歌剧时,咽腔和鼻咽腔用得多,到高音也不掩盖。这种唱法强调头腔共鸣,强调高位置的唱法,注重在演唱过程中三个声区的统一,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这三种共鸣是维持三个声区转换的基础,使其转换自然、自如、灵活、统一。
民族唱法
民族民间唱法头腔比较靠前,声音比较集中明亮。民族民间唱法主要是按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共鸣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点和差异,正是这些异同之处,构成了二者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特色和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语言区别
人类的语言是由两种音构成:元音和辅音。语言在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与呼吸基本不相上下。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歌唱中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歌唱的基础。歌曲的传神、动听一方面离不开旋律的感人、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离不开歌词内容,即语言的表达。歌唱的语言实际上是将说话、朗诵的语言艺术化地在时值、共鸣、空间、音域等方面进行夸张。点击了解声乐学习法:学好声乐应先练习朗诵。民族、美声两种唱法,因处理“字”与“音”的关系上,依据各自语言文化的特征,而各有侧重。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对语言这一环节很重视,要求每一个元音唱得清楚而圆润。每个语种都有它自己的发音规律,对于语言、语调都有严格的要求。美声唱法训练通常都开始于单纯元音的练习,以a、e、i、o、u这五个基本元音作为发声练习的基础。美声唱法对不同音区的元音各有侧重,中、低音区强调纯母音,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则逐步采用母音转暗的方法,以确保声音的共鸣和音色美。
民族唱法
中国汉语比欧洲语言复杂得多,而发声和语言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族唱法汉字的基础元音也有a、e、i、o、u。字头比美声唱法咬得紧些、夸张些,“横”的感觉多些。
咬字吐字
美声唱法
正确的发声方法,吐字一定清晰。发声是决定吐字的重要基础。美声唱法的辅音咬字与我国民族民间唱法差别不大。他们很注重辅音的咬字力度和喷口速度,两种唱法在咬字力度和喷口速度快慢上略有差异。由于美声唱法把元音位置放在口咽部位,因此对辅音的读法必须有所改变,以便实现辅音到元音的迅速过渡,把靠前的辅音转移到靠后的元音位置上,咬辅音力度相对松一点,咬合时间短一些,另外还需作相应的口型调整,强调牙关的开启和口腔的纵向打开,这种辅音咬字技术,既照顾到了辅音的形态和字音的准确、清晰,又可以兼顾到元音发声技术。美声唱法极为重视元音的歌唱技术,如果母音不好,歌声就要受到不良影响。母音是由发自声带的基音振动和发自共鸣器官的泛音混合而成的。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的吐字一直被放在首要地位上,民间唱法极为重视吐字的技术。汉字的吐字咬字要收声归韵,严谨准确,真切清晰,强调“以字带声”,只有字“正”了才会“腔”圆的观点。根据咬字的过程及特点,一个汉字可分解成字头、字腹、字尾的不同结构。字头由声母和介母组成,字腹是韵母组成,字尾由声音和韵母组成。民族唱法强调在歌唱中,字头准确简练而清楚,字腹要圆润响亮和保持稳定,字尾要明确清晰和到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字正腔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