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08 11:33:41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

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学设计1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 ……此处隐藏20870个字……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文言文》教学设计14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文言文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文言文》教学设计15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